以青春之我,续写实践华章|经济管理学院2025年“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三)

发布者: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02-14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论党的青年工作》、《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指引和生动教材,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在寒假期间,经济管理学院现面向我院学生开展2025年“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家好,我是2024级贸易经济本科1班的明经平。寒假期间,我来到我的家乡乌溪村的村委会展开了以“情系家乡沃土,实践绽芳华”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深入了解基层农村的实际情况,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为村委会的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6日,我通过与村民交流了解到破损路面的危害:路面凹凸不平,大小不均的沙石导致多个骑行者摔伤。为此,我响应村委会的号召,加入到清理破损路面的活动中。这些路段大多受到村民日常生活作息(处理水管、修建围墙等)、频繁的车辆过往、物理风化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解决破损路段带来的问题,我跟随村委会干部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了解破损路段的位置,破损的路段不在少数,并且位置并非连续的,为保证村里每一处破损路段问题得到解决,我骑车绕着整个村子进行检查,并记下每个路段的位置,便于后面工作的开展。

 ②清扫该路段的垃圾,路段破损,其间掺杂一些细小的食品袋垃圾、树叶树枝、水果皮屑,为保持路段清洁,我对各个路段进行一番清扫。

 ③处理路面的沙石,路段上多余的沙石对于骑行者的危害不可忽视,为此我带来铁锹、簸箕、扫把等工具,将沙石聚集起来转移到其他地方。

 ④填补路面,为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修补好路面才是长久之计,对此,我从家里带来一些水泥,对各个路段进行不同程度的填补。



在村委会书记等人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破损路段修补的任务。这并非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甚至只是一个体力活,但是我明白这是民生所需,并且我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从点点滴滴事情做起,做小做细,落到实处,了解村民切实需要,为他们排忧解难。



利民之事,必作于细。信息的传递对提高村民的认知来说很重要。为此,我协助村委会工作人员更新村务公开栏,其中包括每个小组的负责人员、财务收支情况、大棚蔬菜项目建设进度、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等,严格实行民主监督,对村务公开、透明化,并且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同时,向村民宣传村务公开的重要意义,解答村民在村务公开方面的疑惑,让他们参与到村中共同事务的协商与决策之中,增强村委会的公信力。



通过协助村委会处理日常文件资料、会议记录等工作,我在办公软件方面的操作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如word的文字编辑与排版,Excel的表格数据处理与分析、PPT制作等等,这些技能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通过此次实践,我对基层农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前,农村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如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水利、通信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农村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导致农产品收益较少。作为大学生,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在农村发展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随着此次返家乡活动的圆满结束,我们不仅见证了家乡的蓬勃发展,更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江西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朴敏信”的校训,将所学知识融入家乡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初心,勇担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实践,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青年学子加入返乡建设的行列,共同书写家乡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并肩,为家乡的繁荣与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辑 |明经平

校对 |周智伟

图片来源 经济管理学院 

监制 钟金花、黄权利

一审 郭远峰

二审 张文凤

三审 谭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