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在勤廉文化周主题系列活动中喜获佳绩

发布者: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发布时间:2024-06-16浏览次数:3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进校园,激发全体师生对廉洁自律的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践,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近日,我校开展的勤廉文化周主题系列活动圆满结束。我院教师刘稳根在廉政故事讲述比赛中荣获教师组三等奖,教师黄敏在“感悟勤廉”征文比赛中荣获教师组优秀奖,学生詹语凡在廉政故事讲述比赛中荣获学生组三等奖以及学生罗小丽荣获廉政书法作品二等奖。



勤廉之光:高校教师的深切体悟与成长

数字经济产业学院 黄敏

勤廉,这两个简单的字眼,对于我个人而言,却蕴含着深厚的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感勤廉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逐渐领悟到勤廉的真谛,并努力将其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首先,谈到“勤”,我认为它涵盖了多个层面。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勤”不仅指勤于学术研究,还包括勤于教学、勤于与学生沟通等多个方面。在学术研究上,我深知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紧跟学科前沿,为学生提供最新、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深入阅读专业文献,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以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我也注重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面,“勤”还体现在我对每一堂课的精心准备上。我深知,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机会,因此我总是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注重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除了学术和教学方面的勤奋,我还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我认为,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因此,我经常利用课间、课后等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困惑,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密切的师生互动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学生,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的关心和温暖。


而“廉”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时常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始终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不为任何私利所动摇。我深知,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工作中,我都始终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因任何外界因素而偏袒或歧视学生。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反腐倡廉活动,以实际行动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教育的公平性。


在践行勤廉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勤廉对于高校教师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我们职业道德的基石,更是我们教育理念的灵魂。只有秉持勤廉的原则,我们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意识到勤廉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践行勤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醒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将勤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最后,我也看到了践行勤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学生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同时,我也收获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勤廉的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我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以更加热情的心态投入教学工作,以更加真诚的关怀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反腐倡廉活动,为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感悟勤廉”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人生价值。我将以勤廉为准则,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实现个人梦想和社会使命而不懈奋斗。我相信,在勤廉的指引下,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高校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廉洁文化宣传周以“廉洁自律,清风正气”为主题,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学院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书法展览、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紧密围绕廉洁自律的主题展开,参赛作品不仅紧扣主题,还结合师生的日常经历,以生动的方式深刻揭示了廉洁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师生们对廉洁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在实践中践行廉洁精神的热情。






本次廉洁文化周的圆满落幕,不仅强化了师生们的廉洁观念,更为学校的廉洁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展望未来,我院将持续推进廉洁文化的深入发展,通过多样化、创新性的活动,让廉洁的价值观根植于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到廉洁文化的弘扬与实践之中,携手共建一个廉洁自律的校园环境。


编辑:程佳璐

校对:张旖梦、曾子怡

一审:郭伟光

二审:张文凤

终审:谭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