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案例名称:第一章管理导论第一节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主讲教师:燕春友
课程名称:管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所属类别: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类
一、 课程简介
《管理学》系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于大一阶段第1学期。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职能的讲授与分析,以及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条件下管理新思维、新模式的学习等。通过该课程讲授,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并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了解与把握和企业运营管理相关的基本实践问题。能够基于管理的全新视角,正确看待不同属性企业的变革与创新管理等,为以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以“四个融合”作为学习的主要特色,即实现学生《管理学》专业课程学习与校内外实验项目完成的有机融合,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竞赛的有机融合,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与第二课堂活动参与融合,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提升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生产实习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地,凸显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不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根基。
二、思政元素挖掘与思政素材选取
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管理学》课程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首先需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根据该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任务完成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与实践:
其一、秉持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与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如儒家、道家、法家与法制等流派思想与管理学基本知识的融合,牢固树立学生的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等。
其二、秉持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四史”学习的有机结合,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该课程属性而论,尤其是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累积了大量的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的优秀素材,坚定学生对党和国家崇高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其三、秉持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新思维的有机结合。该课程鼓励学生添加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环球时报等平台微信公众号,让学生肉眼观世界,用心体验国家与社会发生的变革,紧跟时代步伐。
三、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实施
案例名称:第一章管理导论第一节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1.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引领目标
(1)知识目标:基于管理的目的、工具与过程三个维度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管理的定义,围绕管理的载体、组织、本质、对象、职能等剖析管理的内涵与本质等。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教学、案例讨论、师生互动等相结合的形式。
(2)能力目标:通过对管理的内涵与本质地讲授,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管理理论知识初步解读与认知企业等主体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管理共性问题,为后续管理各职能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价值引领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认知管理对企业利润、收益、效用等目标水平提升带来的正向促进与提升作用。教育学生要将管理行为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有机结合,进而教育学生要有法律思维、道德尺度标杆,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德才兼备且社会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为主,教师点名与学生自主参与相结合,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增量提质。
(2)教学过程及设计:
第一阶段:案例导入——林格曼效应
内容:法国农业工程师林格曼在拉绳实验中发现,一个人单独拉绳时发现拉力为63公斤,三个人拉绳时平均拉力为53公斤,八个人一起拉绳时平均拉力为31公斤。为什么?
设计: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案正确或者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加分——课堂互动
结论:拉绳实验出现1+1<2的情况,说明个体单枪匹马能够竭尽全力,但是,在没有管理规则约束与相匹配的激励条件的情况下,个体往往会采取比较负面的工作行为。
拓展:鼓励学生思考,如果制定管理规则呢?
思政融入:要求学生逐步树立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思维;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而具有法律思维与守法意识。
第二阶段:授课内容及教学设计过程与分析
①管理的定义: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管理者利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创新的过程。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现点到面的学习:
知识点1——目的: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分析:该目标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
拓展:团队—TEAM:Together(在一起)+Everyone(每一个人)+Achieve(实现)+More(更多)
图1.腾讯五虎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五个创始股东,
CEO马化腾、CIO许晨晔、CTO张志东、COO曾李青、CAO陈一丹
思政融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创新创业能力,进而不断提升自我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增强班级荣誉感,提高团队向心力等。
知识点2——工具:管理知识、技术与方法。
案例引入:伊利集团——“三八”理论
案例概述:所谓“三八”理论即伊利集团员工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另外八小时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员工自己,进而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到目前为止,伊利的市值稳居乳制品行业第一,远超竞争对手。
知识点3——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
案例引入:改革开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图2.课程思政案例融入专业理论教学
授课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以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了解改革开放——变革(组织变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物质生活比较匮乏,文化生活也相对比较单一等。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展—GDP早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进步—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另外,民族复兴、百业兴旺等一切均需要高效管理,管理=效率+效益。
思政融入:通过将管理职能的分析与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等。
②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知识点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授课内容及设计如下
图3.组织的内涵要点分析
图4.携程四君子——梁建章、季琦、沈南鹏、范敏共同创建了携程旅行网
思政融入:通过对组织内涵的分析与国有企业、央企承担的社会责任——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分析,增强学生对国家制度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自信,增强国家自豪感与自信感。
知识点2: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
拓展1.对人或者对人的行为管理——管理需要管事,管事需要用人。例如:刘邦用人之道——只要有一技之长均可用之。
设计:思考——刘邦与项羽在用人方面有哪些差异?鼓励学生思考回答该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计入该生平时课堂成绩。
拓展2.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引导组织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拓展3.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①科学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行事
②艺术性:需要灵活运用
拓展4.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① 自然属性: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②社会属性:受生产关系的影响与制约——制度规则约束
案例引入:华为与联想差异性分析—基于工商产业链条理论的分析
图5.国内工商产业链条与国际工商产业链条差异性分析
思政融入:基于国内工商产业链条与国际工商产业链条理论分析,以华为与联想运营管理模式差异为切入点,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知识点3: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原材料、人员、资本、土地、厂房、设备、顾客、信息…… )。
前提条件: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同企业之间分配不均匀等当前存在,且将继续存在下去。
案例引入:牛奶到乳产品的转变
图6.牛奶到奶制品——乳产品生产过程
过程分析:原材料提供——生产——加工——仓储——配送——销售——售后
成本分析:C1<C2<C3<C4<C5<C6<C7
价格分析:P1<P2<P3<P4<P5<P6<P7
思政融入:通过对牛奶到奶制品案例的分析,既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的对象人财物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意识与质量意识,严格遵守国家质量标准,提高服务意识与法治意识。
知识点4:管理的职能(机制)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图7.学生在认真听取专业课教师讲授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创新案例
知识点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第三阶段:课后思考题与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题题目——分粥故事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选择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种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问题:该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请尝试进行分析。
思政融入:该问题以资源的分配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中的体现。
●课后作业题目——简述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并且进行例证分析。
第四阶段:教学效果分析及教学反思
① 教学效果分析
A.上课主动回答教师提问学生人数为17人,占班级人数的比例超过30%,师生课堂交流较好,课堂气氛活跃。
B.从学生作业(第一次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作业提交率100%,及格率100%,成绩超过90分学生占比超过50%,总体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学生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有较多的亮点。
② 教学亮点分析与经验启示
A.秉持“双育人”原则,将课堂专业理论知识育人与课程思政育人有机融合,融入较多体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发展丰硕成果的管理与经济案例。
B.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课堂增量提质目的。
C.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充分考虑学情,重点与难点比较突出;同时,做到难点进行拆分,点面之间灵活转变,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③教学反思
A.合理控制理论教学、案例剖析与师生讨论交流三者之间的时间分配比例,力争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B.课程思政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再做细致考虑,以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为第一核心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传明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2】 本书编写组:《改革开放简史》,人民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3】 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人民出版社与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
【4】 周三多编著:《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 蔡一:《华夏管理文献精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