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推进我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济管理学院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现将优秀的征文展示如下:
2023级财务管理本科1班王悦琳
《深耕“三交”谋发展,团结奋进谱新篇》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协奏中滚滚向前;时代的画卷,必然在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挥毫下绚丽多彩。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回望来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往史、交流史、交融史;展望前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更需我们高擎团结的火炬,在深度交融中凝聚磅礴力量,携手共赴一个和谐共生的光明未来。
一、交往:打破隔阂的桥梁,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最初始、最直接的互动。它如同打开一扇窗,让彼此看见对方的风景,听见对方的声音。没有交往,便如同身处孤岛,误解与偏见便会如藤蔓般滋生蔓延。因此,促进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散布在祖国的山河之间。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辽阔北疆到热带雨林,地理的阻隔从未能真正切断各民族之间渴望相识相知的纽带。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不仅是商旅往来、物资交换的通道,更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遇、相识的“交往之路”。驼铃声声,马蹄阵阵,带来的不仅是丝绸、茶叶和瓷器,更是语言、习俗和思想的碰撞。这种跨越千山万水的交往,让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多元一体、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
进入新时代,交往的形式与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便捷的交通网络,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边疆的青年可以便捷地前往沿海都市求学务工,内地的同胞也可以轻松地去往民族地区旅游观光。信息技术的革命,更是彻底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壁垒,一条网络信息,一段短视频,就能让千里之外的不同民族群众直观地感受到彼此的生活日常与文化魅力。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交往格局,使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彻底成为历史。
然而,交往的意义远不止于物理层面的接触。更深层次的,是心灵的交往,是情感的连接。当我们走进维吾尔族朋友的家中,品尝甘甜的瓜果和香醇的奶茶;当我们受邀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祝福的清凉;当我们与蒙古族兄弟围坐在篝火旁,聆听悠扬的马头琴声……这些具体而微的交往体验,能够瞬间融化陌生的坚冰,建立起真挚的情谊。正是在这一次次握手、一句句问候、一场场欢聚中,我们才真正懂得,“我们”是一个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和支持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让交往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为和谐大厦奠定最坚实的根基。
二、交流:互鉴互学的阶梯,是团结进步的引擎
如果说交往是打开了门窗,那么交流便是登堂入室,进行深入的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交流的本质是学习与借鉴,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一个拒绝交流的文明,注定会走向封闭与僵化;一个善于交流的民族,必然充满活力与自信。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密码就在于始终保持着强大的交流与融合能力。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长处,增强了国力;盛唐时期,长安城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贾和僧侣,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成就了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佛教自印度传入后,与中原的儒道思想相互激荡,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宝库。这种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如同给文明肌体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历久弥新,永葆青春。
在当代,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更是空前。经济上的交流合作,让东部的人才、技术、资金与西部的资源、市场、政策优势互补,推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教育上的交流互访,让各族青少年在同一片蓝天下学习成长,他们不仅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在朝夕相处中学会了相互尊重、欣赏和包容。文化上的交流展演,让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银饰、藏族的唐卡、壮族的山歌等走出深山、走向世界,在展示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更重要的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共同学习国家历史时,会深刻认识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当我们共同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风险挑战时,无论是汶川地震后的八方支援,还是疫情防控中的守望相助,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这种基于共同记忆和共同使命的深度交流,能够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为我们团结奋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交融:你中有我的境界,是命运与共的升华
交融,是交往交流的升华与最高境界。它不再是简单的“你和我”的并列,而是升华为“我们”的一体。交融意味着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方面达到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状态,是民族团结最牢固的黏结剂。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交融史。从春秋战国的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再到宋辽金元以及清朝时期更大范围的融合,每一次大的历史变迁,都伴随着深刻的民族交融。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民族称谓不再使用,但其血脉、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铸就了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准地概括了这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崇高境界。
在今天,这种交融正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悄然发生,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经济上,统一的市场经济将全国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链、供应链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各民族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经济共同体。文化上,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庆祝的佳节;普通话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桥梁,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也在国家的大力保护和支持下焕发新的生机;饮食上,羊肉串、兰州拉面、过桥米线早已成为天南地北人们共同喜爱的美食。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交融,润物无声,却最为深刻。社会上,跨民族的家庭越来越多,爱情与亲情跨越了民族身份的差异,将不同的家庭、家族联结成更加紧密的社会网络。“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让干部与群众、不同民族家庭之间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最深层次的交融,是心理上的认同与归属。当我们不再刻意区分“你的”习俗和“我的”习惯,当我们都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当我们都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时,这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便真正深入人心。这种高度的认同,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最根本保证。
四、携手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以交往消除隔阂,以交流凝聚共识,以交融深化认同,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团结,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奋勇前进。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前方的道路绝非坦途,我们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越是任务艰巨,越是风险叠加,越需要坚强的团结作支撑。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十四亿多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必将形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伟力。
携手团结奋进,要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携手团结奋进,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有机衔接,促进各民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并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民族,因交往而丰富多彩,因交流而充满智慧,因交融而坚如磐石。让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争做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使者,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楷模,将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将点点星光汇聚成浩瀚银河。让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携手迈向中华民族更加和谐、更加辉煌的未来!
编辑 |经济管理学院
校对 |周智伟、李子涵
图片来源 | 经济管理学院
监制 | 钟金花、黄权利
一审 | 郭远峰
二审 | 张文凤
三审 | 谭文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