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征文展示(一)

发布者: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10-02浏览次数:10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推进我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济管理学院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现将优秀的征文展示如下:


2023级财务管理专科1班 刘怡轩

《以交往交流交融促和谐 携团结奋进之力向未来》

从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牵起东西方文明的千年对话,到郑和宝船载着瓷器丝绸远渡重洋,传递和平友善的东方信号;从工业革命浪潮中全球贸易冲破地域阻隔,到数字经济时代5G、人工智能织就“地球村”互联互通的紧密网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交往交流交融’的独特道路,为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人类文明演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交往”搭建的桥梁、“交流”系紧的纽带、“交融”滋养的根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命运愈发休戚与共的今天,以交往破除隔阂、以交流增进理解、以交融凝聚共识,既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逻辑,更是携手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交往:以空间破壁与心态开放,筑牢和谐之基。交往是不同个体、群体与文明建立联结的起点,是打破“信息孤岛”与“认知壁垒”的首要一步。若无主动交往,差异易异化为误解,距离恐滋生偏见,和谐的社会关系便无从谈起。创造多元交往空间,搭建沟通桥梁,物理空间的贴近与虚拟空间的联通,为交往提供了必要载体。在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东部干部背上行囊奔赴西部,在戈壁荒原与田间地头扎根建设;“城乡结对帮扶”里,城市教师、医生带着知识与技术深入乡村,点亮基层希望;社区“邻里节”上,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居民围坐一桌,在饭菜香里话家常;“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各族群众结对认亲、互帮互助,把陌生变成熟悉——这些场景让“陌生人社会”渐变为“熟人社区”,地域与身份的差异在频繁互动中悄然消解。国际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班列,不仅载着商品穿梭于亚欧大陆,更承载着沿线各国人员的往来与信任:中国工人与哈萨克斯坦工程师并肩建设光伏电站,在沙漠里种下绿色希望;波兰商人与义乌商户通过视频连线敲定订单,让跨境合作跨越山海。这些跨越国界的交往,让互利共赢的种子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秉持开放包容心态,深化交往质量,真正的交往不是“走马观花”的表面接触,而是以平等尊重为底色的真诚互动。回溯历史,张骞出使西域,并非以“征服者”姿态自居,而是带着“互通有无”的诚意,与西域各国共话合作;唐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包容了波斯商人的驼队、日本遣唐使的身影、天竺僧侣的经卷,正是这份“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中不断成长。

如今,跨文化交流更需摒弃“文明优越论”的狭隘认知,以“倾听者”的姿态感知他人的历史与文化:走进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彝族火把节等多民族节庆不应以“旁观者”身份猎奇,而要真诚参与其中,感受马头琴的悠扬、火把映照的热情;与外国友人对话,不应单向输出观点,而要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寻找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心理隔阂,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奠定基础。建立长效交往机制,保障交往持续,短暂的活动难抵长久需求,制度化的安排才能让交往成为常态。我国建立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创建机制,将各民族交往融入日常工作,让团结的种子在细微处生长;高校推行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班住宿、混合编组”制度,让不同民族的青年在课堂讨论、宿舍闲聊中增进情谊;国际上的“友好城市”合作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文化展览、教育交流、经贸洽谈等,让城市间的联结跨越时间与距离。这些机制如同“稳定器”,确保交往不会因人员变动、时间推移而中断,让沟通的桥梁越筑越牢。


交流:以知识共享与情感共鸣,凝聚和谐之力。如果说交往是“相遇”的契机,那么交流就是“相知”的过程。通过知识、思想与情感的双向传递,不同群体得以打破认知边界、拉近心理距离,让和谐的种子在理解中生根。知识文化交流,为文明互鉴注入活力,每个民族、每种文明都有独特的智慧结晶,交流则是让这些智慧“流动”起来的纽带。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为文艺复兴点燃思想火种;而欧洲的天文学、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也为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打开新视野。

如今,知识交流的脚步更快、范围更广:我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建设的“鲁班工坊”,将中国的职业教育经验与当地需求结合,让老挝青年学会机械维修、柬埔寨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敦煌文化全球巡展”走进法国卢浮宫、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让世界透过斑驳的壁画、泛黄的文书,触摸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外国的动漫、电影、文学作品传入中国,也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对“爱”“正义”“梦想”的共同追求。知识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当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与西方油画的光影结合,便诞生了新的艺术风格;当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碰撞,便为健康养生开辟新路径,这种“1+12”的效果,正是交流的价值所在。


思想观念交流,为共识凝聚打开通道,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价值共识的凝聚,而思想交流则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在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机制让村民、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就公共事务各抒己见:村口道路该怎么修、社区养老服务该如何完善,大家坦诚表达诉求,最终找到“最大公约数”;在企业里,员工与管理者通过“座谈会”沟通想法,让创新思路落地、合理需求被看见。国际社会中,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需以思想交流打破分歧:《巴黎协定》的达成,体现了各国追求长远共同利益的共识;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这一共识持续注入中国智慧。思想交流不是“说服”,而是“共情”——当我们理解其他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我们一致,理解各国对“和平稳定”的追求与我们相同时,共识便会自然形成。情感心理交流,为心灵相通搭建桥梁,真正的和谐,不仅是“行为上的配合”,更是“情感上的认同”。通过分享生活体验、传递真诚情感,不同群体得以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在我国,“最美家庭”评选中,有太多温暖的跨民族故事: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古丽与汉族小伙张伟结婚后,跟着婆婆学做饺子,也教丈夫跳麦西来甫;张伟则带着妻子走遍家乡的古镇与田野,让她感受汉族文化的细腻与温暖。这些细微的互动,让“民族团结”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餐桌上的团圆饭、节日里的共欢歌。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向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不仅是物资上的支持,更是情感上的共情:中国医护人员与外国同行视频连线,分享“方舱医院”的建设经验、核酸检测的高效方法,那句“我们曾经历过你们现在的困难,所以愿意伸出援手”,让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超越了语言障碍。这种情感交流如同“粘合剂”,让不同群体在心灵上靠近,为和谐关系注入温暖力量。

交融:以利益共生与文化互鉴,升华和谐之境。交融是交往与交流的升华,是不同要素在深度互动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这种共生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社会层面,更体现在文化与情感层面,最终让和谐从“外在共识”转化为“内在认同”。经济社会交融,构建利益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早已突破地域与民族的界限,交融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东部企业带着资金与技术赴西部建厂,在新疆的棉田里建设纺织产业园,在云南的山林间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既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又让东部的资本优势与西部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让藏族的唐卡、苗族的银饰、傣族的织锦走出深山,通过旅游市场走向全国,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增收,又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国际层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的2023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6.4亿元人民币(海关总署数据),区域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越南的咖啡、泰国的水果走进中国超市,中国的家电、手机销往东盟各国,无数企业在交融中获得机遇,万千家庭因贸易往来改善生活。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交融,为和谐筑牢了物质根基——当不同群体的利益紧密相连,维护和谐、促进团结便成为共同的自觉选择。文化文明交融,孕育创新共同体,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往往源于不同文化的交融。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多元交融的结晶:汉赋吸收了楚辞的浪漫,让文字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唐诗融合了西域音乐的韵律,才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悠扬;元曲借鉴了民间说唱艺术的形式,让故事更贴近百姓生活。正是这份“兼容并蓄”,让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

如今,文化交融的形式更加多样:国产动漫《长安三万里》以现代动画技术演绎唐代诗歌,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通过银幕打动无数观众;故宫与腾讯合作推出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将太和殿的斗拱、九龙壁的浮雕做成互动游戏,让年轻人在指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国外的“中国风”时装秀上,设计师将旗袍的立领、盘扣与西方礼服的面料、剪裁结合,让东方美学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文化交融从不是“失去自我”,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他人长处——蒙古族的马头琴与西洋交响乐合奏,依然能奏出草原的辽阔;回族的剪纸艺术融入现代设计,依然能体现民族的灵动,这种“和而不同”的交融,为文化创新注入不竭动力。情感认同交融,铸就命运共同体,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不同群体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认同。这种认同不是靠强制灌输,而是在长期交往交流中自然形成的。在我国,援藏干部孔繁森扎根西藏十余年,为藏族群众修路、办学、治病,临终前还惦记着牧民的过冬燃料,他的事迹让“汉族与藏族是一家人”的观念深入人心;“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护边防,在帕米尔高原上巡逻戍边,用生命诠释了“保卫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这些榜样的力量,让不同民族的情感在奉献中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强烈认同。


在国际上,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维和部队到战乱地区保护平民,蓝盔战士的身影成为和平的象征;在非洲国家建设的“万村通”项目,让数百万家庭看上了电视,孩子们通过屏幕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知识。这些行动不是“施舍”,而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当我们看到非洲儿童通过电视学习时的笑容,看到维和士兵守护平民时的坚定,便会深刻体会到“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道理。这种情感认同的交融,让和谐从“国内社会”延伸到“国际社会”,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

团结奋进:以交融之果,开创美好未来,交往交流交融的最终目的,是汇聚起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挑战、开创未来。当前,无论是国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国际应对全球性问题,都需要以交融凝聚的共识为基础,以团结奋进的行动为支撑。

在国内,交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代化。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在新疆,棉花产业与纺织业融合发展,吸纳数十万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让“白花花的棉花”变成“鼓起来的钱袋”;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让汉族、彝族、傣族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发展,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在贵州,“大数据产业”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汇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青年在代码与数据中携手创新。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打破地域、民族间的发展壁垒,让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通过“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鼓励东部的农业专家、电商人才到西部帮扶;通过“民族地区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藏族的青稞制品、回族的清真食品对接全国市场,让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共享现代化成果,让和谐的社会关系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在国际,交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粘合剂”。当今世界,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通过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交融、文化交流,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中老铁路的开通,让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列车载着农产品与游客,带动沿线城市发展;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公路与港口让当地的资源得以开发;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建设的“农业示范中心”,让杂交水稻技术在非洲落地,帮助当地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融:通过“全球发展知识产品图书馆”,分享中国的脱贫经验、基建技术;通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各国共同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文明对话论坛”,让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非洲文化的“社区精神”、欧洲文化的“人文关怀”相互碰撞,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团结的力量战胜分歧,让人类在共同奋斗中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从古老丝绸之路的驼铃叮咚,到今天数字时代的数据流奔涌,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邻里间的一句问候里,在跨民族家庭的一顿团圆饭中,在国际友人相握的手心里;它不是短期的行动,而是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真诚的态度、持久的努力去践行。当我们以交往打破隔阂,以交流增进理解,以交融凝聚共识,就一定能构建起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篇章。

此次征文活动,让经济管理学院学子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区域经济协同的“稳定器”、市场资源配置的“粘合剂”,学子们将以此为起点,把民族团结融入专业学习与职业规以经管专业所学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 |经济管理学院

校对 |李佳

图片来源 | 经济管理学院

监制 | 钟金花、黄权利

一审 | 郭远峰

二审 | 张文凤

三审 | 谭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