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经济管理学院开展以“五一红色行”为主题的红色走读活动,组织学生打卡红色坐标,致敬峥嵘岁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2023级财务管理本科2班唐欢同学的视角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兴国触摸历史的脉搏
推开兴国将军纪念馆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凝重与时代的温度。这里既有革命年代的烽火记忆,也有新时代的精神传承。在光影交织的展厅里,历史与现实在此对话。
唐欢同学来到玻璃展柜旁,展柜中白色瓷盘上的革命纹样与红色雕塑群构成视觉焦点。标价牌上的数字在革命符号旁显得突兀——260元的火炬雕塑、300元的红旗摆件,这些市场化定价的纪念品将革命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商品。广场中央的“携手春天 成就未来”横幅与两侧火炬雕塑,在春日阳光下折射出双重光芒:既是对革命年代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的期许。这种历史符号的商品化转译,恰似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她走进竹制围栏圈起的农耕场景里,四尊农民雕像凝固了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弯腰扶犁的老农、肩挑扁担的壮汉、手持镰刀的妇女,这些被岁月风干的形象在展柜灯光下重获新生。地上的犁铧与耙具泛着幽光,仿佛还能听见土地深处的呼吸。背景壁画里层层叠叠的稻浪,与将军墙上星罗棋布的将星形成奇妙呼应——正是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用血肉之躯托举起革命的参天大树。当城市观众驻足凝视这些农具时,某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共振悄然。
她来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模型前,不自觉放轻脚步。灰白石材墙面上的五角星与镰锤徽记,在射灯下投射出神秘光晕。木门百叶窗的投影在地面摇曳,仿佛能听见当年会议中的争论声。模型底座陈列的陶瓷器皿与木箱,将观众视线引向历史纵深——这些日常器物见证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决策?当现代参观者透过玻璃俯瞰这座微缩建筑时,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场域。
“将军县”牌匾与卡通雕像共处一室,传统叙事与当代创意达成奇妙和解。春天文化传媒的广告语“携手春天 成就未来”不再是商业口号,而成为革命精神现代转化的隐喻。退役老兵擦拭雕塑的身影与研学少年胸前的红领巾,在展柜玻璃上重叠成跨越时空的剪影。这种在地化的精神转译,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就像兴国山歌里唱的:“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传统精神在新时代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
暮色中的将军纪念馆渐次亮起灯火,玻璃幕墙倒映着城市霓虹。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将星,此刻正通过卡通雕像、文创商品、建筑模型等多元载体,与世代年轻人展开对话。
当最后一位参观者离开展厅,革命精神的火种已在“五一红色行”的旅程中完成新时代蜕变——它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每位参与者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在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上、在科技创新的攻坚实验室里、在国际竞争的前沿谈判桌上,这股精神力量正持续迸发新能量。
这正是“五一红色行”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红色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以信仰为底色的创造力基因重组。让我们带着这份火种,在奋斗新征程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红色答卷!
编辑|邓雅玲
校对 |杨勇华,刘嘉伟
图片来源 | 经济管理学院
监制 | 钟金花、黄权利
一审 | 郭远峰
二审 | 张文凤
三审 | 谭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