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新时代学校国家安全”主题征文展示(五)

发布者: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04-15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师生人人都是国家安全卫士的理念。经济管理学院开展了以“新时代学校国家安全”为主题的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征文活动。现将优秀的征文展示如下:

2024级跨境电子商务本科1班刘奕芳

以青春之盾铸就国家安全之基

圆明园残垣断壁上的裂痕仍在诉说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叙利亚战火中失去家园的孩童眼神刺痛着世界的良知,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性能源危机警示着现代社会的脆弱。这些跨越时空的警示牌,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真理:国家安全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每个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存命题。新时代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必须深刻理解国家安全的全新内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青春防线。


一、多维透视:国家安全体系的全新图景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国家安全早已突破传统边界的桎梏,呈现出多维交织的复杂图景。政治安全如同大厦之基,香港修例风波中境外势力的深度介入警示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从未停歇。颜色革命的幽灵仍在游荡,社交平台上看似无害的文化渗透可能暗藏玄机,青少年群体正是这些暗流的主要冲击对象。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2022年度报告显示,其针对中国青年的“价值观输出”项目预算增长47%,这种润物无声的意识形态渗透比军事威胁更具危险性。

经济安全是民族复兴的命脉。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从芯片封锁到金融暗战,没有硝烟的经济博弈同样惊心动魄。当国际资本大鳄在期货市场翻云覆雨,当关键技术被“卡脖子”,每个消费者、每个创新者都是经济安全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我国粮食自给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但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仍超80%,这种结构性风险时刻提醒我们: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科技安全已上升为战略制高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成功打破了GPS的垄断,但半导体产业的短板仍在制约发展。华为遭遇的芯片断供危机揭示,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青少年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更要警惕数据主权、网络安全的潜在风险。2023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显示,针对青少年的网络钓鱼攻击同比激增65%,个人信息泄露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新通道。


二、文化觉醒:筑牢意识形态的青春防线

文化安全是更深层的国家安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丽,却在二十世纪初遭遇掠夺式盗取。今天,某些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的戏说改编,短视频平台对传统文化的扭曲演绎,正在悄然侵蚀文化根基。故宫“数字文物库”的开放、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的火爆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创新才是文化自信的正道。苏州中学开展的“非遗进校园”工程,邀请苏绣、评弹等大师开设工作坊,让学生在指尖流转中感受文化基因的跃动。

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博弈尤为激烈。某网红博主刻意贬低杂交水稻贡献的言论引发公愤,某些自媒体用历史虚无主义解构英雄形象,这些都在考验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力。B站上《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用动漫形式讲述近现代史获得9.8分高评,说明正能量传播同样可以赢得年轻群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开发的“史鉴”APP,运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上线半年用户突破百万,这种技术创新为历史教育注入新活力。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知行合一。清华大学学生重走西南联大之路的实践调研,中学生自发组织的汉服文化社团,大学生用AI技术修复古籍的创新尝试,这些青春实践正在构建文化传承的新范式。成都七中开设的“三星堆考古虚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参与文物修复,在破解青铜神树铸造之谜的过程中,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


三、责任担当:谱写维护国家安全的青春华章

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法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构建起制度屏障,但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广州中学生发现可疑测绘人员及时举报获奖,大学生破解校园网络漏洞获得表彰,这些案例证明国家安全人人可为。2023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期间,全国青少年参与“安全卫士”知识竞赛超23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觉醒。

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线需要共同构筑。朋友圈随手拍的军事基地照片可能成为情报素材,网购时填写的个人信息可能流入黑产链条,出国交流时的无心之言可能被恶意解读。上海某高校开展的“安全知识挑战赛”将3000个日常场景编入题库,这种沉浸式教育更能入脑入心。深圳中学研发的“网络安全模拟器”,让学生在虚拟攻防演练中掌握数据加密、漏洞修补等实用技能,将安全意识转化为生存本能。

专业报国是更高层次的担当。西北工业大学“飞天班”学子投身航天事业,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生守卫国门安全,国防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天河”超级计算机守护数字边疆。在南海岛礁建设、量子通信研发、新冠病毒攻关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青春力量始终在场。95后工程师王希季带领团队突破星载原子钟技术,使北斗导航精度达到厘米级;00后博士张霁参与研发的“九章”量子计算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为中国赢得先机。


四、全球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在逆全球化浪潮涌动的当下,中国始终秉持共同安全观。从也门撤侨展现的大国担当,到新冠疫苗的全球共享,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诠释着安全新范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组建的“一带一路”志愿服务队,在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传播中国安全理念。这种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正是破解安全困境的密钥。

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要全球青年携手同行。清华大学发起的“行星守护者”计划,联合全球30所高校青年监测极地冰川消融;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开发的“网络空间安全指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免费风险评估。这些实践印证:中国青年的安全观既有家国情怀,更具人类关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从帕米尔高原的边防哨所到南海深处的科研平台,从金融市场的数字防线到网络空间的代码战场,处处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青少年当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安全事业,用知识铠甲武装自己,用创新利剑开拓未来,让青春在守护国家安全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既是对先辈牺牲奉献的最好告慰,更是对民族复兴伟业的最美承诺。当每个青年都成为国家安全的“神经元”,当每份青春力量都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我们必将铸就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守护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

   此次征文活动的开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让我们以笔为盾构筑意识防线,以文载道传播安全理念,让国家安全教育在字里行间生根发芽。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成为国家安全的坚定守护者,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的安全答卷。  

  

 编辑 |刘嘉伟

校对 |谢芳媛、张欣怡

图片来源 | 经济管理学院

监制 | 钟金花、黄权利

一审 | 郭远峰

二审 | 张文凤

三审 | 谭文武